k8凯发棋牌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10篇】正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10篇】-k8凯发棋牌

时间: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10篇高一语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高一语文教学心得感悟 篇2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语文教学,任教班级还是高一21班和高一22班。因为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磨合较好,能够提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重点和方法也稍有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十分注意自我的师德修养。平时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我的方向,使自我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从事有偿家教,保证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服从组织的安排,也给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满工作量,教案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研究到这一学期要向高二过渡,所以继续注意了高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了对笔记的要求,注重打牢基础。并且分层次作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要求,尤其写作方面,在班内构成比学赶帮的热潮,以学促学,为以后高二和高三的学习作好足够准备,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让学生学会为自我负责,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一向是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我在其他同志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和其他同志经常一齐备课,共同探讨,寻求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的高一语文教材,使我更像一个新手,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和学生一齐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到期末,这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尖子生脱颖而出,到达了我的学期要求,基本奠定了较好的局面。

近一年我虽然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但不忘身正是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从语文的角度,进取主动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以身示范,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学生一齐努力搞好教与学,进取进取,使学生不只会学习,并且起码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语文课上一向在做的,两年的高三经验证明明确这个宗旨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同现实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梦想的成绩,才贴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注重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让学生在领略祖国悠久古代文化的同时,促成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健全人格的无形塑成。

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教案、听课记录齐全认真,上交及时。参加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进取主动。这学期经由教师们的帮忙,经过自我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练习,较成功地上了一堂年级观摩课《黄鹂》,听课的领导教师反映还不错。在此我要感激罗敬中、余国治、曹秋菊、王淑玲、胡文娜等教师前后对我的无私帮忙。可是长久以来,对某些学生(尤其是某些男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影响了全班的成绩。自我也有一些惰性,笔不勤,个人教研活动还有明显缺陷,尤其课件做得不够好,今后必须要向别的同志学习,时刻注意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做到有成绩,有发现,有创新,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一学期出勤准时,正常教学时间是全勤,从没无故旷工。

这一年总的来说收获良多,最起码算是初步了解了新的高一语文教学工作,也锻炼了自我的耐力,提高了本事。还有许多不足,如与学生相处还不够自然融洽,还不能教学相长,还不能多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在指导阅读方面方法还不好,需要加强学习,向其他优秀教师借鉴。下一学期,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发挥出自我更好的水平!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为减轻学生负担,保留兴趣,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迁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承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3)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教法指导

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作者的感想态度。

3、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导入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大屏幕显示: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大屏幕显示:

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品味、分析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设题目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归纳、明确: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②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一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6

给这届学生讲解《雨霖铃》,正好是在天气渐暖,柳絮纷飞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时节,文理科分班刚刚结束,整个校园高一学生之间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气息。这一切都为《雨霖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于是,我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快就把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然后又由“长亭”、“古道”自然过渡到柳永歌咏离别的这首《雨霖铃》上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畅谈作者,师生互读,配乐朗诵,由声入境,尽情地去感受曲词的情韵之美。

接下来的工作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评语言。这届学生也赶上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校也实行了将尽一年的时光,有迷茫,也有收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悄起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更加快乐地带领着学生在语文的百草园中感受到更多奇异的芬芳。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于是,我把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设置成了一道开放行的题目: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从意象、情感、技巧、语言方面)对本词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们热情很高,我的工作则是到更小组去做点拨,引导。大约十分钟后,各小组准备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组的同学找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点明共同特点是凄美。情感组的同学认为:全文抒发了一种离别之痛和羁旅之愁。技巧组的同学看出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语言组的同学说出了轻新、自然、优美。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点拨下得出来的,有的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开动了脑筋,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收获了快乐,学会了合作。正所谓是“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

接下来的环节是“说出记忆中离别的故事”(要求:用诗词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苏轼《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与课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诗词作答,同类比较,再次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最后,布置作业:选择某种景物写几句话,赠与昔日的好友,寄托自己的一种思念之情。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

1、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身边的一是一物,才会变为一种很好的语文资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应该想办法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课堂开放,才能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如果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用重视实践,语文学习才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师生互相解,增强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的双重目标,掌握并运用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按计划完成高一语文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上的重大转折,但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所以,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实现由初中向高中语文学法上的转变,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教法:老师介绍,师生互动。

三、教学建议

1、本教案所用实例较多,教师视个人专业水平和学生情况酌情取舍;不论引用多少材料,教师要熟练掌握,出口成章,彰显教师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

2、有些材料用幻灯片播放,让学生听得清,看得见,有助于理解和掌握。

3、本教案内容较多,可筛选材料上1课时,也可上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千里有缘幸福相会

人们常用“同过窗(同学)、扛过枪(军人)、下过乡(知青)”等话语说明不同形式的缘分。“十年修得同船渡”,说明缘分的重要和来之不易。为国育栋梁的人民教师和立志成才的莘莘学子,为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老师作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受人尊敬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排位上供众人朝拜。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唐代大文豪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名言,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除此而外,人们用充满感情的多种美称表达对人民教师的敬仰和爱戴: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最富有哲理的称谓;称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最质朴无华的褒称;称教师是慈爱的母亲,这是最真挚感人的爱称;称教师是春蚕,这是最纯真质朴的称谓;称教师是蜡烛,这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称教师是孺子牛,这是中国特色的喻称;称教师是春雨,这是最生动形象的默称;称教师是人梯,这是最光荣贴切的专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老师在教育教学、启迪智慧、引导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同学们来到学校,要倍加珍惜这不可多得的师生缘和同窗情。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知识,学做人,“亲其师,信其道”,学好教师教的每一学科,绝不能干出“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傻事,白白的耽误自己某一科的学习。

我做大家的语文老师,有缘和大家朝夕相处深感幸运。鄙人姓李名爱民,字济众,号乐群,博客名为苏河十八子。芳龄58岁,和国家领导相比,我正处青年,但和四岁就知为兄长让梨的孔融、七岁能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九岁就知为父亲暖席的黄香和十二岁就做了秦国上卿的甘罗相比,我已是老年了。从个人的情况看,上帝把我分配到人生的一个普通班,我没有一丁点优越的家庭背景。我的智力平平,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比同龄人都要晚3—5年。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恪守“慢牛早套场”和“笨鸟先飞”的信条,勤学不辍。我自幼爱好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有时候读一本好书,感觉就像是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尤其爱好探究性学习,有时为了弄懂、掌握一个语文知识点,都要比别人不知多花费多少时间。不管怎么说,我愿意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搞好语文教学,更愿意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和大家一起营造一种团结向上、努力奋进的语文学习氛围。

(二)学好语文大有作为

从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角度看,语文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总汇,积淀着汉民族最古老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语文的蕴含犹如浩瀚无际的海洋,博大精深;语文的力量宛若连绵起伏的群峰,庄严崇高。语文的论辩比金钢石更坚硬,历千年而不朽腐;语文的描写比锦罗缎更柔软,呈异彩而不妖娆。议论时,语文像长江黄河一样奔流不息;抒情时,语文像清泉溪流一样潺潺流淌。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霞光万道,辉煌绚丽;语文是一颗缀在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清澈灵动;语文是一抹黄昏天边如血的夕阳,映照旅人,染红山川;语文是一簇自由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清香馥郁。这些美好的事物,口头描述是‘语’,倾注笔端成‘文’,谱写出语文的华美乐章。从散文的角度看,语文是现实生活美好事物的升华。是东都洛阳城郊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清华园月夜下恬淡静谧的荷塘,是古道边长亭外悄然无声的冷月,是那一双看清世界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从古诗词的角度看,语文呈现出充满意境的绚丽生活。是万里长空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伶仃洋九死一生的旅途中历经千难万险的硬汉子,是秦皇岛一望无垠的大海中冲破万倾波涛的打鱼船。从小说的角度看,语文能激发千万读者回肠荡气的情感。是当阳桥下黑脸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水浒好汉勇闯神州的风风火火的呐喊,是林黛玉泪珠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片片落花,是古轩亭口鉴湖女侠为国捐躯的侠肝义胆。诸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表现了语文的阳刚之美;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体现了语文的阴柔之妙。总之,语文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奇极、神极、妙极。

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真实的情感世界。语文教会我们爱,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也教会我们恨,恨一切丑恶的事物。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凭借语文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亿计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使我们了解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泼留西金、葛朗台、夏洛克、阿尔巴贡等四大吝啬鬼的丑恶灵魂,让我们感受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四大爱情悲剧的丰富内涵,体会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四大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认识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笔下让人们永世不忘的艺术形象。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打好基础,才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其它学科。否则,处理用语文表述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应用题恐怕都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即使学习英语,若没有学好语文中的语法知识,英语中的主、谓、宾格也会把你绕得团团转。

苏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饱览诗书的人的气质自然与众不同,事实确是如此。一个小伙子,登上了北京八达岭长城,不觉感慨道:“啊,长城!”旁边的人以为他诗性大发了,都很兴致地洗耳恭听他的下文,谁知他却说:“咋就这么长!”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浅薄,词汇的贫乏,常常会影响思想情感的抒发。他不是不想抒发登临长城的感情,而是他毕竟没有最起码的知识积累。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跟着父母去旅行,当他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时候,小姑娘趴在车窗玻璃上,看着茫茫的江水,奶声奶气地吟出了两句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尽管用错了地方,但他毕竟还有些许古诗词的积累,比那游览长城的小伙子要高明多了。

如果学不好语文,不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若你的拼音没学好,对于混合不清的平舌音与翘舌音就不能很好的辨析,以致于“四”与“十”“今”与“京”和“似”的两个读音等都发不清楚。没有学好普通话,死抱着方言不放,也会闹出许多笑话。广东人在出售苹果时把“大苹果外销,小苹果自己吃”说成“大屁股外销,小屁股自己吃”;广西人在盛赞旅游地的美景时把“坐在船上看郊区,越看越美丽”说成“坐在床上看娇妻,越看越美丽”。这都是语文没有学好造成的后果。

归纳起来,语文有如下功效:

1.提高运用能力增强合作交流

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其中包括话语过耳、旨意尽知的倾听能力,举止沉稳、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不论是做人做事,都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似鸟翔空。凭借这些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取得与别人正常的合作、交往和沟通;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来描述、推广和应用。事实证明:好口才好文章都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在关键时刻,一句话、一纸文都可能影响你事业的发展,改变你人生的命运。尽管事业成功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好口才和一笔好文章,但拥有良好口才和会写文章的人取得成功的机率更大,因此,口语交际和文章沟通能力是人们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一种语文能力。在这几个能力元素当中,语言理解与能力运用相当于火种,思想相当于燃料,思维近似于助燃的氧气,思想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语言能力越强。

2.提升思想境界净化人们灵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丰富,语言的内涵就丰富;思想枯竭,语言自然就贫乏。从本质上讲,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兼容文本的思想从中获取“养分”的能力;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一位刚刚考取的女大学生,坐着火车去大学报到。火车经过黄河铁路大桥,正是黄昏时分,她向车窗外看去,夕阳垂在远远的天边,将万道霞光投射在浩淼的水面上,水的这一侧是黛青色的邙山,那一侧是极力向远处绵延的高压线,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副极为恢弘的场面,深深感动着这位女大学生。她在想,多么美妙啊,这是大自然专为我设计的吗?这是在预示着,我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也会充满梦幻般的色彩;我的前途,就像这云霞一般灿烂。这个例子说明,景物和心境常常是融为一体的。语言内涵丰富,思想境界自然就高。

语文作为人们灵魂的净化剂,可以剔除人内心的私欲和杂念,使人变得纯洁而高尚,孔子出门见到一件“不注水时是斜的,注一半水则变正,注满了水就要翻倒”的“奇支器”。不禁感叹道:“哪有满而不翻的呢?”古人教育我们做人要谦虚,千万别自满,否则,非翻车不可。语文可以在人的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唤醒人的良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和仁爱心;语文可以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屈原的心忧祖国顾念黎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救济粮,这些都说明语文在人格塑造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3.强化创新能力形成自主探究

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维能力。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言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是一种词、句都富有形象暗示的语言;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与联想,因为只有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所描绘的情境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才能被读者感知和认识。因此,学习语文,可以大大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是一门创造潜能的开发课,是一门创新能力的培养课。

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中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更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语文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要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连母语都掌握不好的人,很难在科学上取得大的成就。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8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时显得不是很困难。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五段。

3、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树——繁茂枝叶——密密层层——浓密

木——树干——落叶

4、回到开头,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大雁何以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浓浓的思乡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②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对以上两句诗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过什么发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木叶”

2、作者在文中说“木叶”就是什么意思?——“树叶”

3、那么诗歌中是怎样使用这些意象的?(依课文顺序,学生寻找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树:为何不说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叶:难道为了简练?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木叶:树叶为何无人过问?

九月寒砧催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为何对“木”如此不肯放弃?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4、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落叶、空阔、疏朗;树:繁茂、层密、浓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木头——门栓、棍子、桅杆——透着_、干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树:树干——叶子——褐绿色——湿润——饱满、缠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四、巩固延伸

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板书设计

说“木叶”林庚

文艺论文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落叶、空阔、疏朗——“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着_、干燥——“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设计说明: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围绕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展开,引导学生先后讨论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产生暗示性的美学原理、语言的暗示性在古典诗歌的广泛运用等,一线贯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相关“木叶”“树叶”意象。由整体到细节,由现象到原理,再到类似现象的联想,最后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眉目清析,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的安排注重师生互动、自主探讨,问题设置有梯度,难点突破自有匠心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 篇10

一、导入,介绍作者。

1、第三代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8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从事专业写作。

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发表了诗歌《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

他的诗大多是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比较平直。

二、明确目标:

1、把握现代诗歌朗读节奏,体味诗歌语言特点。

2、抓住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三、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朗读指导。

齐读(朗读节奏划分,语气感情,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明确:《山民》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山民不安于“山”,向往“海”,但怯于行动。

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四、解读意象:

1、这首诗出现了哪些意象?你觉得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2、“山民”父与子有何同与不同?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

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五、探究学习

山民有什么可取之处?

点拨:“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

----威尔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从“_”的浩劫中走出,百废待兴,抚平创伤的人们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冲破文化桎梏的强烈愿望。

六、个性解读,获取教益

你遇到过山民这样的人或事吗?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阿?安?普罗克特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七、作业:搜集“梦想与行动”有关的名言和故事

网站地图